中医学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也就是说,天地自然之气,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人一刻也离不开天地四时阴阳之气的滋养。天地四时的自然气候是随时变化的,而不是经常处于一个恒定的湿度、温度。
天地四时气候是怎样变化的呢?
《内经》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古人认为,万物的生长收藏,靠四季的气候变化。人体也靠四季的正常气候而保持健康,但是,气候变化太快,可以造成人体发生疾病。因此,过于猛烈的风寒暑湿燥火的气候,就叫“六淫”。
所谓“淫”,就是太过分的意思。什么是过分呢?并没有一个绝对值,不是多少度的低温就是寒邪,多少度的高温就是热邪,而是以人体是否发病为尺度,是一个相对值。
同一个气候之下,有的人发病,有的人不病,关键是人体的抗病能力不同。因此,中医虽然重视外在气候变化,更重视人体正气。
所以,《内经》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内经》还说:“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所以,外邪致病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那么,它们在造成疾病的时候各有什么特点呢?
严寒和酷暑的气候,是不良气候的代表,可以从外部损伤人体。甲骨文里就出现过多次“祸风有疾”的记载,而且,大多是在寒冷的12月,或者1月份。
具体地说,寒气主收引,主疼痛。寒邪侵袭人体的时候,容易损伤人体的阳气,因此而出现身体温度降低,手足发凉,甚至出现冻疮。另外,深重的寒气,还可以损伤全身的阳气,让人得“伤于寒”的热病,也就是感染性、传染性的疾病。人体发病之后,毛孔闭塞,不能出汗,体内阳气抗击外邪,郁积不畅,热气不能外散,就会发热。同时可以出现全身疼痛、头痛、脉搏浮紧。
治疗这一类疾病,应当使用发汗的方法。最早的时候,可能是烤火发汗、运动发汗,后来发明了药物发汗的方法。因为经过发汗之后,毛孔开泄,汗液外出,体温下降,有些人的疾病因此就好了。《内经》总结说:“体若燔炭,汗出而散。”身体发热的程度,虽然像炭火那么高,一经汗出就退热。因此,用发汗法治疗外感疾病,一直是中医学的常用方法。
风气太盛也会引起人体发病,风邪致病的特点是动摇不定,而且善于发生变化,疾病的转变很快。
风邪还可以与其他邪气一起为害,比如风邪与湿邪一起,形成风湿之邪;与寒邪一起构成风寒之邪;与热邪一起形成风热之邪等等,危害很广泛,所以叫“风为百病之长”。
风寒湿三种邪气可以一起造成风湿性关节炎,虽然三种邪气都有,但是,可以有先有后,有轻有重。如果以风气为主,则关节的疼痛游走不定,到处窜痛;如果以寒邪为主,则疼痛的程度很重,而且局部发凉、怕冷;如果湿邪为主,则局部肿胀明显,同时肢体沉重;如果邪气淤滞过久,可以化热,则局部发热、红肿;如果影响血液的流动,则局部青紫,疼痛加重。
各种传染病过程之中,如果患者出现抽风的现象,中医认为这是热邪引动了肝风,所以肢体搐动,就像大风吹动树枝一样。治疗应当清热平肝、息风止痉。
湿邪致病的特点,是重浊黏腻,难以迅速痊愈。同时可以出现头沉目昏、胸脘痞闷、呕吐腹泻、肢体沉重。
暑与火同属于热邪,它们造成疾病的特点,是容易损伤人体的气与阴。暑能伤气,所以中暑的人,气短心慌。中暑的时候,由于出汗很多,所以口渴少尿,脉搏微弱。
燥邪伤人最鲜明的特征,是口干咽燥,皮肤开裂,声音嘶哑,咳声无力,或者咳血,痰中带血,大便干燥。
既然是“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人就必须顺从四时阴阳之气的变化,“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善待生命,因此才能与万物充满生机一样,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人类的疾病,也是由于天地阴阳之气的变化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才出现了疾病。
既然“邪气”是“正气”太过,或者是正气错位之后形成的,那么这个“太过”或者“错位”是否可以有精确的量的规定呢?答案是否定的。
邪气与正气的区别,只能从使人体是否形成疾病的后果推定。是什么邪气为病,虽然与季节关系密切,也不能机械规定冬季才会伤寒,夏天一定中暑。应该根据证候表现推测病因,中医称为“审证求因”。
不仅现在有空调、冷饮,使得夏季也可以伤寒,在古代人们也知道贪凉饮冷、露卧当风,或者突然的寒流袭击,都会在夏季使人感受寒邪。
既然我们无法事前规定几级的风气是邪风,也不能确定零下多少度属于寒邪,而只能以患者发病与否确定伤于何邪,这不是古人认识模糊,概念不清,而是正确地把医学的注重点建立在四诊可控的范围内,不死板地看待人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不但通过显微镜看到了细菌,而且还看见了病毒,难道细菌和病毒就是必须消灭的“邪气”吗?是我们的敌人吗?回答也是否定的。人体发病与否,不取决于自然界是否有细菌、病毒,而是取决于人体与它们的关系。每一个具体的生命个体,都是大自然的一份子,都必须与周围环境取得和谐,才能生存下去,否则“只有死路一条”。
人在风寒较盛的冬季感冒了、患病了,风寒是致病的邪气。但是,我们既不能改变周围的气候,也不能把自己永久地限定在恒温箱里。即使是能够改变周围环境,能够生活在恒温箱里,能保证我们永远不患外感病吗?答案还是否定的。
那么,我们如果正气充足,或者外感病痊愈之后,我们还可以去冬泳,去滑雪,去观赏冰灯,去享受大自然“恩赐”给我们的美丽的冬季!去感受难得一见的寒风与冰雪。
因为寒风与冰雪,也是大自然的“正气”。
儿童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低,主要靠家长的提醒与安排。不少年轻的父母常常犯愁,每天要听天气预报,否则明天送孩子去托儿所,或者去学校,是应当多穿一些呢,还是应当少穿一点呢?天气预报,往往并不能够准确地给出答案,仅仅是个参考。而且,每一个孩子的体质是不相同的,相同的衣物,对于不同的孩子未必合适。
儿童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是可以通过锻炼而有所改变的。比如,坚持用凉水洗脸,坚持户外活动,以提高儿童对于寒冷气候适应能力,以及暑热天气的适应能力,不能见不得孩子出汗,整天关在空调屋里不出去。
但是,一定要掌握好“度”的问题,要循序渐进,而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能一蹴而就。
儿童穿得太少,就容易着凉感冒、咳嗽;吃得太凉,也会引发感冒、咳嗽。中医说“形寒,饮冷,则伤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原因是,中医认为“肺主治节”,肺与全身的皮肤毛孔开阖有关,寒冷的空气来得太快,就会使毛孔闭塞太快,影响肺气向体表的输送宣发,就容易引发咳嗽、感冒。
潘德孚先生说,感冒这个病名并不准确,其实它不是一个疾病的名称,而是一切传染性、感染性疾病的早期阶段共有的表现。它不是一个病原学、病理学的诊断。假如细菌、病毒感染被人体抵抗住了,没有向纵深发展,没有形成某一脏器的病灶,就说这是感冒。假如流感病毒引起了肺炎、脑炎、肠炎,就不叫感冒了,而是被称作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肠炎。脑膜炎球菌、链球菌引起的咽痛、流涕、咳嗽、周身不适,如果没有发生脑膜炎、丹毒、细菌性心内膜炎,也都被当作了感冒。
可以看出,感冒不是由某种微生物的病因决定的,也不是一个严格的病理变化,而是一类疾病早期的表现。因此,感冒治得好,就是一个轻浅的小病,治不好就是一个可以影响内在脏器的大病。所以感冒就是人体抵御外来微生物进犯的第一场遭遇战,应该首战告捷全歼来敌,而不能“一触即溃”引寇入内。首战歼敌的主力军是人体的抗病能力,而不是外援的、大量的抗生素治疗。
文/曹东义
曹东义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jymy.com/nyby/12440.html
“医生,我家孩子左腮肿了,摸上去还喊疼,张口或吃饭时会疼,还有一点点发烧[详细]
年12月,我们小分队在滇西北找矿。小分队一共8人,其中4名警卫战士每人配[详细]
“医生,我家孩子左腮肿了,摸上去还喊疼,张口或吃饭时会疼,还有一点点发烧[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