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河流含沙量的影响因素河流含沙量又称固体径流。指单位体积浑水中所含泥沙的数量,河流含沙量是随时间变化的。一年中最大含沙量在汛期,最小含沙量在枯水期。河流在年际之间的含沙量也不一样。在一次洪水过程中,最大含沙量称沙峰,沙峰不一定与洪峰同时出现,一年中首次大洪水的沙峰常超前于洪峰,以后则可能同时出现或滞后于洪峰。现在以黄河为例,分析河流含沙量的影响因素。1黄土高原的形成与土壤黄土高原本身主要是由于北方蒙古高原,表层土随强劲偏北风南下,受到秦岭等山脉的阻挡,风力减小,搬运力减北,堆积而成;但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却是由于黄土高原长期遭受到汉水等外力侵蚀而形成的。由于黄土高原的土主要来自蒙古一带的表层土壤,所以土壤比较肥沃,但土壤中的有机质比较少,需要补充氮、磷等元素。(土壤肥沃除了指肥即有机质之外,还需要水、气等,通常肥沃的土壤包括如下特征:有机质和矿物养分含量丰富;耕层深厚,土层构造良好;酸碱度为微酸至微碱;土温稳定,耕性良好;地面平整,有利于水肥下渗等)。2影响河流含沙量的因素植被覆盖差,土质疏松,河流含沙量就大;反之,含沙量就小。而内流河含沙量与植被覆盖率关系不大。除了植被情况外,地质构造,地层构成以及大型湖泊、沼泽的分布也都会影响河流的含沙量。(1)植被覆盖率。森林覆盖率差则含沙量高,反之则低。黄土高原地区森林资源贫乏,是典型的少林地区。全区林业用地面积.33万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为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7.16%,较中国的12.98%低5.82%。含灌木在内的森林覆盖率也低于中国平均水平。黄土高原地区的森林覆盖度也远低于世界和平均水平(32.3%)。黄土高原地区森林覆盖率也不均衡,森林覆盖率由北向南依次升高。主要分布东南区和土石山区。黄土高原林业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28.79%,有林地占林业用地的24.86%。黄土高原地区草场破坏严重,面积日益减少,质量下降。全区有草场3.5亿亩,约占总土地面积的1/3,占中国草场面积的7.4%。草场植被的明显特征是植物群落结构简单,草层低矮、稀疏,多为单层结构,群落的数量结构普遍低。全区草场覆盖度在25~65%之间。基本植物多旱生,产草量偏低,平均每公顷3.75吨。黄土高原地区草场,集中分布于黄土丘陵区和风沙区。这些地区干旱少雨,风蚀、水蚀十分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再加上过度放牧等人为破坏,草场退化。表现为覆盖度和产草量下降,优良牧草种类减少。沙化草场占草场总面积的90.6%。(2)土质。土质疏松则含沙量高,反正则低。黄土结构为“点、棱接触支架式多孔结构”,土体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极易渗水。黄土中细粒物质如粘土、易溶性盐类、石膏、碳酸盐等在干燥时固结成聚积体,使黄土具有较强的强度,而遇水后随着矿物溶解与分散,土体会迅速分散、崩解。黄土的抗侵蚀能力很弱。黄土中孔隙度-般可达45-50%,尤其大孔隙特别突出,当受水浸润后上体在自重和上部压力作用下,易发生湿陷。同时大孔隙也成为土体中水体和细粒物质迁移的通道,使黄土易发生潜蚀。[6](3)降雨强度。降雨强度大则含沙量高,反之则低。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处在沿海向内陆,平原向高原过渡地带,自南而北兼跨暖温带、中温带两个热量带,自东向西横贯半湿润、半干旱两个干湿区。高原东部、南部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区,中部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区,西部和北部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区。黄土高原的气候既受经、纬度的影响,又受地形的制约,具有典型的大陆季风气候特征。(4)地势。地势落差大则含沙量高,地势平缓则含沙量低。黄土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呈波状下降。以六盘山和吕梁山为界把黄土高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六盘山以西的黄土高原西部,海拔-米,是黄土高原地势最高的地区。六盘山与吕梁山之.司的黄土高原中部,海拔-米,是黄土高原的主体。吕梁山以东的黄土高原东部,地势降至-米,河谷平原占有较大比例。(5)地形。平原地区一般含沙量低,山地,丘陵区则相对高。黄土高原分为山地区、黄土丘陵区、黄土塬区、黄土台塬区、河谷平原区(6)河流含沙量高低的具体影响因素要结合河流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比地质构造(地质活动强列、岩石破碎等)、地层构成(黄土高原黄土易受侵蚀)、湖泊沼泽(河流流经这些地方泥沙易沉积,下游含沙量小)等。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jymy.com/bjyf/14075.html